林正宗畫展有音樂的律動 小張文青咖啡館、屋漏痕藝術空間同步亮相

記者謝宗璋/報導

藝術家林正宗(見圖:記者謝宗璋/攝)在○二○六大地震後更加篤定於油畫創作,在長年讀寫新詩和近年學琴中,音樂自然地進入他的畫裡。他精選廿組畫作分別以「3:33 a.m.  4’33”   Variations」、「子夜四時歌」為題開展,日前在都座落花蓮市大同街的小張文青咖啡館、屋漏痕藝術空間同步亮相,歡迎前往看見他畫裡的音樂律動。

林正宗說,兩展的作品都正好完成於○二○六、○四○三兩次花蓮大地震之間。當年在目睹曾作為工作室的雲翠大樓倒塌後,意識到自己長年投入藝術創作,但身兼數職又得照顧父母,讓他更篤定於油畫創作。○四○三地震當下人在鳳林,事後回想起自己因為完全沈浸在作畫中,絲毫未被天搖地動驚嚇著,近年來的心境轉折也盡現於畫技上。

他近年開始跟著小張文青咖啡館主人張東逸的女兒張靖德學習小提琴,加上詩人陳黎去年曾帶來一批描寫廿四節氣的未發表詩作與他討論成為繪畫的可能,他不斷沈浸於古典音樂和詩歌之中,它們便自然地進入他的畫作裡,同時回顧自高中以來的音樂記憶和緬懷早逝兄長彈過的吉他樂曲。

這次在小張文青咖啡館帶來八組抽象畫,作品搭配連結古典樂的QR Code,他鼓勵觀者用一首樂曲的時間,好好留在畫前享受其中有趣的細節;屋漏痕藝術空間則以編年體形式精選十二組六年多來的畫作,從描繪女體與貓到花蓮的山海的寫實畫,搭配陳黎的詩集同賞,讓觀者看畫也可不在意畫,感受作品與空間的關係。

兩展命名其來有自,他說,《4’33″》是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奇的樂曲、《子夜四時歌》則是南朝樂府民歌,都是音樂,同時對應時間,半夜是他每天清醒作畫的時刻,也象徵抽象與寫實兩種形式的互相變換和對話。

即日起展出至六月卅日止,小張文青咖啡館(大同街十三號對面)下午一至六時(週二、三休)、屋漏痕藝術空間(大同街四十三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週四休)開放參觀。期間每週六下午二時,在屋漏痕藝術空間有繪畫故事分享會;週日下午二時在小張文青咖啡館則有油畫體驗,歡迎參加。